题西林壁

题西林壁

       北宋.苏轼

横看成岭侧成峰,

远近高低各不同。

不识庐山真面目,

只缘身在此山中。

src=http___ss2.meipian.me_users_13891524_d470f770-d883-11ea-83c7-c54a076efcd1.jpg_meipian-raw_bucket_ivwen_key_dXNlcnMvMTM4OTE1MjQvZDQ3MGY3NzAtZDg4My0xMWVhLTgzYzctYzU0YTA3NmVmY2QxLmpwZw==_sign_cbeaf63e3e74270106fc87.webp.jpg

识字:

题目,问题


树林,林子


墙壁,壁虎


横竖,横行


远方,很远


很近,近日


高山,高明


低头,低级


真假,认真

注释:

1.题西林壁: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。西林寺在庐山西麓。题:书写,题写。西林:西林寺,在江西庐山。这首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。

2.横看:从正面看。庐山总是南北走向,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.

3.侧:侧面。

4.各不同:各不相同。

5.不识:不能认识,辨别。

6.真面目:指庐山真实的景色,形状。

7.缘:因为;由于。

译文:

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,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,从远处、近处、高处、低处看庐山,都会看到庐山各种不同的样子。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呢,只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啊!

导读:

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,又是一首哲理诗,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。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。庐山横看绵延逶迤,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;侧看则峰峦起伏,奇峰突起,耸入云端。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,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不相同。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: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,会有不同的印象,原来是因为“身在此山中”。也就是说,只有远离庐山,跳出庐山的遮蔽,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。全诗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,借助庐山的形象,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,故而亲切自然,耐人寻味。

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: